大致可以这么说,飞朵这个牌子给我留下极高印象的塞就那么两条:2015发布的A73以及2016发布的天狼星。
可能趋向于天狼星,大部分烧友认可度普遍较高,一是在16年一经发布的它,最贵国产圈铁的名号一下子让很多圈内人差点吓尿了。但结局还算好,经过差不多1年的市场历练,以及各大论坛、媒体的一致好评,天狼星算是成了飞朵进军高端市场的里程碑。
回过头来,为什么笔者我会对A73,这么一条当时定位入门级的产品有啥深刻印象?其实这牵扯到很多故事,大概可以总结这么一句,15年那时候笔者手头上没几个钱,从一位好友手里蹭了一套A73愣是听了很久,即便我知道A73自身问题还是有一些的,但这种回忆里的味道自始至终都是美好的,就跟小时候路边5毛一根的冰棒最好是一个道理。
过去就让它过去。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,笔者拿到了飞朵最新产品——A73S圈铁耳机。显然,从名字代号上来看,它是A73的正统续作,对于它的一点看法也借此与大家分享一波。
从结构本质上来看,A73S对比A73之下,依然保持着一圈(飞朵自主研发10mm高分子聚酯振膜动态动圈)+一铁(定制版平衡动铁,具体型号未知)组合搭配,采用全频双音路设计,圈铁分别有独立声学腔体,主要是为了避免双单元在最终混响前相互产生干扰。
说句老实话,如果是把A73和A73S一同放在我手上,除了它们两者之间除了颜色差异之外,很难让人一下子进行区分。但这并不代表着A73S的外观便过时了,恰恰相反,与A73红银的撞色系风格有所不同,毕竟蓝到一定程度往往也会略微发黑,因此蓝色+墨黑的搭配更具有层次感,不突兀的同时让A73更具有格调范。
外壳上两种不同的颜色实际也代表作两种不同材质的碰撞,蓝色的半透明树脂内壳能够略微将耳机里的单元、分频电路隐约展现,科技感十足,是高端或是定制耳机常用的手法,与现在很火的小米8探索版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外层金属壳体上,有着飞朵极具代表的“天使翼”纹路,不仅看起来更具品质感,同时也兼顾到更好的耐磨特性。
耳机线长约1.3米,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,但在细节把控上还算不错,比如线材表皮都经过了防汗处理,线材双端都有橡胶部件进行二次加固等等。至于线材品质嘛,线芯材质为高品质镀银无氧铜,用料规格在同级当中已经是非常有诚意了。麦克风集成有单个控制键,好处是能够兼容市面绝大部分手机、平板或者PC,只要能插上的基本都能用;劣势是操控起来相对没有多段式按键来得方便一点。
唯一让我能挑挑毛病的地方也是有,不可拆卸设计可玩性较低,只不过笔者结合定位的话想了想,其实这部分朋友基本会去玩线毕竟是少数,所以算是在耐用性和可玩性之间,飞朵倾向于前者确保产品寿命也无可厚非。
本身A73S腔体的设计依然属于偏扁平化,所以上耳的感觉会更为贴合耳廓,于此同时类似于半公模耳机的腔体造型,不会把耳朵塞得慢慢的一点缝隙都不留,但却也能良好的固定到耳廓当中,属于同类型中比较舒适一派。并且,正是这样的构造使得A73S适合绕耳一圈然而塞进耳朵里,而非传统的垂直佩戴,加之线材质软硬适中听诊效应基本可以忽略,即便轻度运动时佩戴使用也没什么大问题。实际与A73一个模子印出来的A73S,在佩戴舒适性上也可以同前者一样收到笔者的好评。
说到音质部分,A73S对比A73可以称得上是一次较为出色的升级。首先在三频的过渡上,A73S来得更平顺也更为均衡,即便声场提升相对有限,两者的大致线路上依然偏向流行、人声类的塞子进行调节,但在小细节处理上A73S有着前者的借鉴之下,也就更为精致和稳妥。
比较典型的地方,A73身上略微有点突兀的高频毛刺和解析感在A73S上得到了明显改进,高频虽然谈不上具备非常出众的泛音或是残响,但在良好的亮度支撑下是线条感更为顺滑。中频人声部分,A73S不再过多演绎人声的质感,取而代之韵味会更足一点。人声的位置依然稍微靠前,却没有了A73那般中频略粗的颗粒感,并且在齿音抑制上也是有所进步。低频部分,A73S依旧是保持不错的量感,整体的低频凝聚力对比A73有一定进步,带来的更具弹性和密度的低频质感,这点与高频部分的处理相互协调,A73S自然也就比A73来得更为耐听。
除此之外,即便前文提到的A73S属于易推类型的耳机,前端确实不调,只要不是特别偏下盘的设备都是较为合适的。但保不准你上手后插上设备便能100%享受A73S的音质,实际A73S还是相对比较欠煲,大致需要50个小时以上才能让其达到佳境。不过欠煲的“个性”并非全是坏事,试想一下当你慢慢发现手里的A73S越听越有感觉、声音越发开杨的时候,这样的体验是不是也会激发出经常用它的冲动?
总结
以上内容转载自太平洋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音领秀。